不论是常年出门在外的卡车司机,偶尔上路的小车车主,还是我们工程机械行业的机主们,出门可以不带老婆,孩子,可以没有手机,没有钱,但是驾驶证、操作证是一定不能忘记带的,别小看这个方寸大的小本子,没有它,寸步难行。
既然我们谈到了驾驶证,操作证,就来了解一下中国驾驶证历史,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,都经历了哪些变迁?
一、最早的驾照
根据历史文献留存资料显示,我国最早的汽车驾驶证诞生于民国七年,也就是1918年。当时全中国几乎没有一条严格意义上的公路,汽车的普及度很低,证件中的人物身着长袍大褂,短头发,也是很有历史特点了。
(1929年辽宁省会公安局汽车司机许可证)
随后,1927年至1929年之间,上海先后公布实施了《上海管理汽车司机规则》《上海市汽车主司机执照章程》等法规。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全国统一的《陆上交通管理规则》,对汽车牌照和司机驾照的管理与发放做了规定,道路交通的法律也相较之前更加完善。这一时期的驾照外观与之前也有了区别,人物照片由左侧转到右侧。
据了解,当时的司机上路也必须携带驾照。 1928年北平市政府出台《交通守则》上记载,“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,须持有驾驶执照,无执照者罚银十元,已领执照而驾车时不携带者罚银四元。” 在当时,10块钱能换160斤大米、60尺棉布或者是40斤猪肉。换算下来,约等于如今的三四百块钱左右。那时候上海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能赚到20块钱,可见处罚力度还是蛮高的。
除此之外,1943年蒋介石还曾给重庆国民政府下达手令称,凡是汽车司机在本国驾驶汽车均需持有本国驾照,外籍司机也不例外。
二、国家分裂,驾照全国难统一
民国时期,国家四分五裂,地方军阀混战各自为政,很多政令都不能实现统一,驾照也不例外。
(1938年互通汽车各省市执业汽车驾驶人统一执照)
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的上海有三个衙门可以颁发驾照:公共租界工部局、法租界工部局和上海市政府公安局。想拿英美驾照,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试;想拿法国驾照,去法租界工部局参加考试;想拿中国驾照,去上海公安局参加考试。好在这三种驾照都能通用。
但是在上海考取的驾照拿到北京,就不一定好使了。北平市政府有规定:“持外地执照者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,须到公安局呈验执照,经考试合格后,方得驾车入市。”
驾照不能在国内不同区域畅通行驶的主要原因,是因为当时各地考试区别太大,北京是这样规定的:“年龄在二十岁以上、四肢健全、耳目聪明、无神经病者,方可考取驾驶执照。”上海的条件却比较宽松:“年龄在十七岁以上、六十岁以下、经考验合格,即可领取驾驶执照。”
(民国时期的标准驾照内页)
三、新中国时期驾照
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一穷二白,吃大锅饭、实行计划经济。由于汽车资源的稀缺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国的机动车都属于公共财产,私人是不允许拥有车辆的。
那时候要想学开车,就只能在单位跟着会开车的老师傅学,而且名额也是有分配限制的,并不是谁想学都能学。从最初开始学习到最终拿到驾照,往往需要两三年的时间。
(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驾驶证封面)
(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第一批汽车驾驶执照)
(20世纪50年代三等职业汽车驾驶员执照)
(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机动车驾驶人执照)
(20世纪70年代湖北沙市小型机动车驾驶证)
有前辈回忆称,1975年考驾照的时候,先要在单位办的驾训班里面学习,上午学机械常识下午练车,然后先是空车实习,重车实习,分初级路面高级路面。交通规则的学习则是照书背,考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许错,完全跟书上的答案一致,可见那时候学车真的是不容易。
(80年代的驾驶证)
随着一汽二汽的车辆驶出生产线,加上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国家对私人购置机动车的限制才逐渐放开。而私人开办的汽车驾校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陆续出现,而后一直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悉的驾校,并且手持驾照的人数在逐年递增。
上世纪80年代前期考驾照先拿到的是学员证,考试过了拿到实习证,跑够数千公里,大约经过1年实习的时间之后,经过师傅签字认可才能拿着材料和实习证去更换汽车驾驶证,整个流程下来,大概要花费2-3年的时间。
(20世纪末汽车驾驶证)
90年代之后学车的条件稍微好了一些,驾驶的部分车辆已经由老解放变成了东风尖头140-2,冬天有暖风,学习起来要比之前的条件好许多。
(现在的驾照)
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完善,路面情况越来越好,考驾照不再需要先学修车了,考驾照的人群也更加广泛,到现在,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.4亿辆,全国拥有汽车驾驶证的人数也已经突破3.69亿人。
回首百年驾照路,方寸纸张显国情。泛黄的纸张在向我们无声地传达着过往的故事,而现如今,不论是小车车主还是工程机械机主,面临都将会是愈发严格和标准化的社会规则,所以一定要办理好相关的操作证件和手续,有法必依!